2014年12月1日至1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会议(COP20)暨京都议定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CMP10)(以下简称利马大会)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大会就2015年巴黎大会协议草案的要素基本达成了一致,并就决议进一步细化了2015年协议的各项要素,为各方进一步起草并提出协议草案奠定了基础。
和往年气候大会相同,会议在不断地谈判、冲突、妥协、协商中延期结束,那么,大会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中国气象局在促成大会成果方面做出了哪些积极贡献?为迎接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还将进行哪些工作?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参会代表、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高云。
会议结果几经弱化 总体实现预期目标
记者:利马气候大会在延迟后闭幕,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成果?是否达到了中方的目标?
高云:我们认为利马大会最终还是形成了一些成果。具体来说,一是形成了关于继续推动德班平台谈判的决议,即气候行动利马倡议。倡议明确2015年协议应遵循公约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明确了各方2020年后国家自主贡献所涉及的信息,为各方于巴黎会前尽早提出各自2020年后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提供了依据;同时,气候变化适应被提到了显著的位置,照顾了发展中国家的关切。
二是以利马倡议附件的形式进一步细化了2015年协议的要素,包括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等,为各方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进一步起草并提出协议草案奠定了基础。
三是就提高2020年前行动力度做出了进一步安排,但发达国家落实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进展有限,2020年前行动力度仍有待提高。
四是绿色气候基金有所进展。目前注资已达102亿美元,但总体上仍与发达国家在2020年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存在很大距离。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本次会议虽然达成的是一个几经弱化的结果,但还是在推进巴黎达成协议的进程上更近了一步,总体上实现了国际社会对本次会议的预期。
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推动气候变化多边谈判
记者:在大会开始前,中美发出《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被视为大国联手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号。在此次大会中,各方对此有何评价,联合声明又发挥了何种作用?
高云:各方对2014年11月中美两国关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反应是本次会议中国代表团关注的重点之一。代表团通过多边、双边和非政府组织及媒体渠道,就联合声明开展了大量的解读宣传。
总体而言,各方对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与会发展中国家对在声明中纳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有力地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欧盟对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也给出了相对积极的评价,认为声明有利于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进程。
一个事例是,在会议进入“加时赛”阶段,各方曾就是否以及如何在会议成果文件中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上各持己见,但最终都同意采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对“共区”原则的表述。这一事例也充分展现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对气候变化多边谈判的推进作用。
记者:除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外》,中国代表团在促成大会取得成果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作为气象部门的参会代表,在大会期间,您和团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高云: 本次会上中国气象局主要负责公约和议定书下能力建设、公约第六条(教育、培训与公众意识),附属科学技术咨询机构(SBSTA)下研究与系统观测、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当量通用指标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有关议题。国家气候中心的张永香博士还担任了能力建设议题“G77+中国”协调员,负责协调并代表“G77+中国”参加谈判。中国气象局还与科技部总负责牵头SBSTA议题协调工作。
会议期间,中国气象局与科技部共同组织了《第三次国家评估报告》发布的边会;继续制作《气候变化动态》利马回声特刊;并在中国角发放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2014)》中英文版电视片及画册。
展望巴黎大会 需提高参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和国际治理的能力
记者:展望将于2015年召开的巴黎大会,大会还有哪些重要的任务需要解决,气象部门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高云:正如我刚刚提到,利马大会以附件的形式进一步细化了2015年协议的要素,这份附件长达43页,罗列了各个集团的观点,但由于集团利益有差异,其中很多观点是有冲突的。怎么把这些有分歧的意见变成统一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协议,还有很大的挑战。
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2015年也有新的任务。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已经完成,IPCC正在就其未来进行规划,包括产品形式、评估周期、管理机制等。作为IPCC的工作的牵头部门,中国气象局需要联合各部门做好统筹谋划,提高我国参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和国际治理的能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