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一鹏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随着高温热浪、大风寒潮等极端天气逐渐增多,公众对气候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日益关心,这一话题已成为关系社会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焦点。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到底给人们身体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呢?科学家认为,应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动态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公众教育,从而减轻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这其中,建设气候变化与健康监测系统更是刻不容缓。
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分为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兰州大学气象环境与人体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王式功介绍,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气候变化导致高温热浪、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一方面人类生命健康面临的直接威胁增大,另一方面,此类天气也会促使相关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气管炎等大规模出现;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会改变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间接影响人类健康。
“疟疾、登革热等疾病主要通过蚊虫传播。由于气候变化,原来不适于某些蚊虫、细菌生存的地方,如今可能变得适于它们生存,这样当地民众就会面临比较大的健康威胁。再以血吸虫病为例,血吸虫在水中生存,当洪水灾害大规模出现、泛滥后,血吸虫的传播范围就会随之加大,对另一些地区民众的健康造成威胁。”王式功说。
目前,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开发的“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已在南京、重庆、哈尔滨等城市的某些社区试点运行。试点结果印证了“气候变化对健康是有影响的”这一论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博士生导师金银龙告诉记者,该系统会根据天气和空气污染物等要素的预报情况,输出各类疾病的风险等级;研究人员亦会根据预警信息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并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公众了解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指导公众在各类情况下如何趋利避害。根据该系统显示,高温热浪与总死亡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然而,他坦言,目前还需要收集更多资料,对相关数据进一步验证,但在完善和共享监测数据上,目前面临的压力不小。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部门监测开展也相对较晚,资料完整性难以保证。目前比较缺乏的主要是有关健康情况的监测数据,研究人员正努力通过联系医院和社区卫生站等方式补充资料,但从长远来看,还应建立完善的气候变化与健康监测系统,丰富相关资料,提升气象、环境、健康数据共享程度,将监测站信息更好地进行整合,并建立更为完善的发布机制。
明确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建立监测预警平台只是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不利影响的一个方面,接下来,还需建立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分析灾害的影响,以便政府部门及时采取行动。“我们需要进行气候变化与健康‘脆弱性’的评估工作,这项评估围绕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和政府履职能力四个方面开展。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同样需要丰富的数据作为支撑。”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长科说。
建设气候变化与健康监测系统刻不容缓,而开展好各项研究工作,关键在于科学的顶层设计。金银龙介绍,目前发改、财政、科技、卫生等十余个部门联合成立“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项目国家指导委员会,在推进气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和监测预警试点上成效显著。他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能借鉴相关经验,推进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丰富合作内涵,推动研究继续深入开展。
王式功认为,政府要对保护民众健康和改善气候环境加以重视,更要以立法的形式,确保城市建设规划合理,预防大规模城市建设布局的不合理对城市通风道的破坏和对绿地的过度占用。
另外,开展气候变化与健康的研究是一项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工作。“以研究气候变化对健康的间接影响为例,除了涉及环境和人,还会涉及环境对传播媒介(蚊子等)的影响研究等诸多方面,必须脚踏实地,放眼长远,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王长科认为。